体育中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国人体质! 发布时间:2018-08-10 10:54
培训当尊重孩子身心特点
眼下,青少年体育培训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源于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方兴未艾,参与体育培训人数逐年攀升,大有成为课外最佳“课程”的趋势。
在笔者看来,体育培训市场之所以呈现火爆状况,一方面是政策红利进一步扩大的结果。虽然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青少年体质水平并不令人满意,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表明,学生体质连续多年持续下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直指青少年体质健康。各地也纷纷出台学校体育发展规划、行动计划、促进措施,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工作环境,狠抓政策落实,进一步调动了家长、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了支持学校体育和学生锻炼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则是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辐射效应。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这让体育产业一时成为投资风口。据统计,2015年以来,体育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大量资本进入体育产业。一些投资人看到了健身休闲业尤其是体育培训市场巨大的潜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健康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财富,认识到体育本身就是德育,不仅可以促进智育,也能发展素质教育,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手段。加大青少年体育培训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广大家庭内生动力的体现。
毫无疑问,青少年体育市场培训的异军突起,将助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风起云涌的背后,存在着体系不健全、质量不高、不遵循教育规律等现象,有必要强化管理、规范运营。形成全社会关注的态势是学校素质教育所希望的局面,但一定要对不规范、不合理、不科学的培训加大监管,尤其要对资质不健全、以牟利为目的、坑蒙拐骗及罔顾青少年生长发展规律的培训机构和个人强化管理和规范,一经查实就应当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同时,做好筛查工作也非常重要。笔者经常听到校长们抱怨,对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不了解、不清楚、不知道情况。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为培训机构进校园做好筛查、甄别、选拔工作。
理想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应该是体系化的,而不是零敲碎打。青少年体育培训究竟该怎样做?如何做才科学有效?怎样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这些是值得有关部门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应该尽快制定相应标准,使青少年体育培训遵循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律,助力更多青少年成长。当然,诸如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以次充好、师资参差不齐、无证上岗等诸多问题,也需要加以整理、规范。(李小伟)
为体育培训流行点赞
长久以来,社会广泛关注并热议的是青少年由于缺乏体育锻炼所引起的体质健康问题,如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关键指标下滑。不仅如此,缺乏体育锻炼所带来的青少年群体人文素质缺失更是令人忧虑。体育活动中最核心的精神是规则、竞争、团队、拼搏、合作等意识,体育运动能历练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适应、人际沟通、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人文素养正是青少年完善性格、健全人格的重中之重,是强健体魄的灵魂,更是未来社会的立身之本。
一定程度上看,我国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解读,仍然停留在“增强体质”层面。不可否认,体育锻炼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但这绝不是其全部内涵。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国民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培养的青少年不仅拥有运动员一样的素质,更具有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和拼搏意识。我国现在风靡起来的青少年体育培训班,不能单单去追求体育运动的塑造形体功能,更应深挖并传承给青少年体育文化、精神素养等层面的宝贵财富,助力他们未来的征途。
没有孩子是不爱玩耍的,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现在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是,课业压力使孩子们没时间玩,好不容易有空闲时间却不会玩,沉迷网络或不当休闲现象比比皆是。对此,需要认识到,孩子不会玩的真实原因是他们的家长不会玩。体育知识、技能的缺乏,体育文化、兴趣的匮乏,都限制了家长们去正确引导和陪伴孩子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学会玩耍,树立正确休闲体育观是需要从小进行的。所以,体育培训班看似孩子们的技能培训班,实则也是80后、90后家长们的体育补习班,并可能是休闲生活、科学锻炼的进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