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 > 其它 >

像胡杨一样扎根大漠——记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

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现在已变成鸟语花香的绿洲。(资料图片)

图为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资料图片)

采用风向数据植树法种树,库布其沙漠中的沙丘高度明显降低。 (资料图片)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天鹅开始在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安家落户。 (资料图片)

在距离北京几百公里的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有一位“治沙狂人”。30年来,他带领团队孜孜不倦地在大漠深处植树种草,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变为鸟语花香的绿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沙海中变为现实。他因为在治沙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就是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

初心,守护绿色家园

今年是改革开放第40年,也是王文彪在库布其治沙的第30个年头。王文彪说,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让他走上了治理沙漠这条路。

王文彪的家乡在内蒙古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在他的记忆中,村里一年到头风沙弥漫。“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沙篷窝窝沙葱菜,养活一代又一代。”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逃离沙漠。通过考学,王文彪离开了故乡,成为了一名教师,后来又成为杭锦旗县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务员。

但他命中注定与沙漠有缘。1988年,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大潮涌动。这一年5月,28岁的王文彪被任命为一家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盐厂厂长。他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到盐厂报到的日子,1988年5月8日。他乘坐着一辆吉普车在沙漠中颠簸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走进盐厂,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鼎沸的人声,只有随风飞扬的沙尘。

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盐厂赖以为生的盐湖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威胁。是求生还是等死?王文彪认为,被沙漠吞噬是死,与沙漠抗争还有活的希望。当时,他毅然选择种树来保卫盐湖。

盐厂职工和沙区农民都认为,在沙漠种树是痴人说梦。但是,王文彪力排众议,说干就干。他从每一吨盐的收入里拿出5元钱专门用来种树,并选出27名工人组成林工队,专门负责种树。刚开始没有经验,没有技术,一年也种不活几棵树。树种了死,死了再种……王文彪和林工队靠着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实现种树规模化成活。盐湖保住了,盐厂生产回归正常,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但是,沙漠再次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盐厂距离火车站直线距离仅有65公里,但由于沙漠阻隔,不得不绕行330公里的路程把盐运出去,一吨盐要增加六七十元钱的成本,企业利润基本都耗费在了路上。是继续绕行,还是穿越“死亡之海”?王文彪再次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修建一条穿沙公路。

在沙漠中修建公路,前无古人。他的这一决定遭到全厂职工一致反对,他一边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一边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1997年初春,库布其开始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在沙漠里修路,艰难程度超出想象。王文彪说,他们第一天刚把路基打好,第二天路基就被黄沙掩埋了。路埋了推,推了再埋,反反复复,短短65公里的公路,用了两年多时间才修好。1999年10月,当地第一条穿沙公路正式通车。

公路就像一条条血管,给库布其沙漠注入了血液。王文彪说,他们一边修路,一边种树固定沙丘,路修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现在,库布其沙漠里已经修建了5条公路。公路的修通,打开了库布其沙漠走向外面世界的最后瓶颈,亿利也从一家小盐厂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治沙领导企业。

一脚踏上治沙路,便再也没有回头。王文彪本着守护家园的初心,在生态修复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现在,走进库布其沙漠,放眼望去,胡杨林、樟子松、沙柳、甘草等沙漠植物恣意生长;白天鹅在七星湖上嬉戏,丹顶鹤在林间优雅漫步,鸡、鸭、鹅在太阳能光伏板下的草地上自由觅食;沙漠越野赛、自行车赛、沙漠徒步旅行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一年四季不断。库布其沙漠已经发展成为生态绿洲、人间仙境。

探索,为沙漠赋予生机

生长在沙漠的王文彪,自称是有沙漠基因的人,对沙漠有着与别人完全不同的感情。在长期治理沙漠的过程中,他对沙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他眼中,沙漠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一种蕴藏着巨大财富的自然资本。要让沙漠永葆生机和活力,就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选择发展什么样的生态产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家,他一直试图找到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在保护和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发利用,把沙漠负资产变成能产生GDP的绿色资产,实现“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均衡发展。

来源:体育中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国人体质!